当前位置: 首页 > 梨树技术 > 新闻动态 > 正文

梨树探索抗旱保收之路

时间:09-09-02来源:吉林日报 作者:果树网 收藏

作为我省粮食主产区之一,树县面对当前严峻的干旱形势,沉着应对,采取合力抗旱、转移农村劳动力、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等手段,减少旱灾损失,促进农民增收。

  目前,梨树县的旱情十分严重。8月上旬全县平均降雨量仅有4毫米,旱情严重地块土壤相对湿度不足10%,全县因干旱已有5个乡镇、1万人、3000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,农作物受旱面积达23.47万公顷,占总播种面积的92.8%,其中成灾面积约19.33万公顷,绝收面积约4.13万公顷。

  回首2008年,干旱给梨树留下了宝贵经验。去年,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5亿元,同比增长30%;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000元,同比增长15%……那么,究竟什么是应对灾害年景的“秘诀”?

  “单纯靠应急之举解决灾年减产增收难题不是上策,而走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效益农业之路,才是我们想要的。”梨树县委书记李有昌深有感悟。

  面对旱情,梨树县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,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,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和园艺特产业,种植豆角、香瓜、葡萄菜等高效经济作物,增加农民收入。

  适应性农业发展起来了,农民自然就看到了效益。喇嘛甸镇王家园村利用大棚生产的九月青豆角可谓远近闻名,现在全村共有大棚806栋,年产豆角150多万公斤,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800元。

  全面推行合作模式,促进牧业经济发展,也是梨树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方式。截至目前,全县已发展牧业合作社118个,3.5万户入社会员从中受益。

  榆树台镇养猪协会建立了全省最大的生猪交易市场,年生猪交易量达150万头,在北京、上海、福建等地建立了稳定的生猪营销网络,实现了农民增收、客户满意的双赢。

  自2007年起,梨树县就着手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,如今已建立科技示范园区33个,组建村级服务站316个,确立科技示范户3100个,实现了县、乡、村、户四级农技网络的全覆盖。他们重点推广了农作物品种选用、高产作物栽培、玉米保护性耕作、旱作节水灌溉等多项农业科技新技术,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
  无论抗旱还是发展适应性农业,目的都是让农民增收。养殖发家,外出淘金,农民一样致富。为应对今年粮食不同程度受灾减产的不利形势,梨树县还果断提出了“减产要增收,绝收不减收”的目标,及时开展劳动技能培训、异地转移拓展、返乡创业扶持、就业转移吸纳、公共就业服务等活动,大力转移农村劳动力,鼓励受灾农民走出去,做到主业损失副业补,种粮损失打工补。

  充分发挥乡镇、所、村协理员和基层平台工作人员作用,深入农户进行宣传发动,把岗位信息和服务送进农家。就业部门还把开发本地、县外、省外工作岗位作为劳务减灾增收的重要内容,全力开发就业岗位。

  全县各乡镇纷纷召开劳务减灾增收用工招聘会,大力开展“劳务减灾送岗位”活动,把就业信息和工作岗位送到农民手中,县、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及时发布劳动用工信息,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为农民减灾增收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。对有技术、有创业愿望的农民,全力提供政策支持,降低创业门槛,为农民创业开通“绿色通道”。

  此外,全县各部门纷纷行动起来,合力攻坚抗旱减灾。农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旱区,积极配合乡镇搞好抗旱技术指导;水利部门做好抗旱用水和打井设施的调度,紧急打抗旱井1000眼;农机部门组织抗旱机械到一线,提高抗旱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;民政部门深入农村查灾、核灾,做好灾情的上报工作,保证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……

  目前,各旱区正在采取浇灌等抗旱措施,现已浇灌面积超过4.67万公顷,占总受灾面积的20%,全县4.8万眼抗旱水源井已全面启动,日最高出动8万人深入抗旱第一线,每天可浇地约0.53万公顷,现已投入抗旱资金2900万元。(英男 朱金 记者:于宁)
 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